刘宏宇来到移动接种车疫苗接种点后看了一眼时间:早6点40分。作为西城区德胜街道新冠疫苗移动接种车现场负责人,这已经是他连续第十天早班了。从6:40到7:40,他和30多位工作人员要完成分区设置、围挡搭建、网络接通、电源调试等一系列准备,确保8点可以正式开始接种。
自4月4日在黄寺大街德胜置业大厦门口设置移动接种车至今,德胜街道新冠疫苗接种突破十万剂次,其中通过移动疫苗接种车接种的超7000剂次。属地老人、商务楼宇白领疫苗接种“最后一公里”成功打通。
“很多人反映,两个固定的接种点离社区太远,老人们不方便。”刘宏宇说,约两公里的步行距离,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叫事,可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,不免有畏难情绪。家住德胜街道新康社区的杨秀花就是其中一位,杨阿姨今年70岁,家里人都接种了疫苗,她也不想掉队。可是一想到自己房颤的老毛病,她拨通了网格员小张的电话:“阿姨想打疫苗,可是我怕犯病,或者挺老远去了打不了,你帮忙想想办法。”
相似的情况不断汇总到街道,设置移动接种车的想法应运而生,各种细节问题亟待解决。德胜街道工委书记李健希列出了问题清单:点位如何选择?每一个点位停留几天?前后方如何做到实时连通、统一调度?
4月1日,德胜街道成立移动接种专班。首先明确了两辆接种车“分兵”两路的策略,一路以覆盖老年人居多的社区为主,一路主要覆盖辖区内商务楼宇。精准服务不同人群让移动接种车明确了方向,可面对一个由11米长的大巴改造而成的大家伙,接种点的面积又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“经过测算,只有面积在300平方米,且空地形状方正的才可以完成设点,保障接种车顺利启动和停泊。”刘宏宇说。从专班成立到第一辆接种车投入使用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,刘宏宇和同事们在德胜4.14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走了十几遍,工作笔记上画着横着、竖着、拐弯的各种线条。“不能只考虑一个点,一旦接种车投入使用,就要把这条路线的三四个后续点位都规划出来,我们一边走一边商量,改了十几套方案。”他说。就这样,居民区线完成了从置业大厦到弓箭胡同再到双旗杆社区的流动,商务楼宇线则完成了从凯旋大厦到合生财富广场的转移。
置业大厦移动接种首日,车上设置了冷链区、疫苗接种区、应急处置区,接种人员实行上下通道分离。接种区设有3个接种台,可以同时为3名受种者接种。配备医用冰箱、应急处置设备和消毒设施,保证疫苗储存温度在2摄氏度到8摄氏度的标准范围内,车内全程实时监控,为疫苗接种工作提供安全保障,每小时消毒一次接种台,清理一次医用垃圾。
“以接种车为中心,等候、登记、接种、留观分区进行。每天每辆车储备疫苗600剂左右,采取集中安排、散发预约的灵活方式,快速高效。”刘宏宇说。
在专班群中,每天的接种数据和各类情况随时弹窗,每天接种完毕撤场后,大家还要交流分析,商量转场时间。慢慢地,大家发现了规律,移动接种车接种高峰一般为两天,平均日接种400剂次以上,一旦单日接种不足300剂次,证明转场时机已到。
4月11日一大早,杨秀花阿姨在离家不到200米的合生财富广场接种车上完成了新冠疫苗第一针接种。留观结束后,她专门来找刘宏宇:“咱这车哪天要是走了,阿姨这第二针可咋办?”
“您放心,我们会根据接种周期,安排流动接种车来给大家打第二针,您接种后有任何疑问,都可以给社区的网格员打电话。”听了刘宏宇的解释,杨秀花竖起了大拇指。
(张骜)
来源:北京日报